目前分類:女性電影 (3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映後座談會

第一場

時間:2010年12月11日(星期六)  下午5時

地點:曲陽圖書館放映廳

主持人:林少雄(下簡稱林)

座談者:王慰慈(下簡稱王)  蔡秀女(下簡稱蔡)  周旭薇(下簡稱周)

李靖惠(下簡稱李)

討論影片:《苦力藝術家》、《再會吧,一九九九!》、《家好月圓》、《艾草》

王:非常謝謝上海的觀眾們,在座各位可能來是自各大專院校的老師、同學以及紀錄片的工作朋友們。剛剛坐在我旁邊的小女生問我說,何謂女性影像呢?其實我要說的是,女性影像的意思就泛指所有的工作人員,特別指女性導演,同時又關注女性議題為主,就稱為女性影像。也許這可能對中國的朋友覺得稍微陌生。不過從這四部影片大概也可以感受得到我們女性影像學會所致力傳遞的理念。今天我只能夠針對女性影展的一小塊部分跟大家做一個分享,我們學會今年成立近十九年,女性影展實際上是十八年,因為有一年沒有舉辦,所以大概是十八、十九年的歷史,影展每一年在台北市舉辦十天的影展,規模大概是六十片或七十片上下長短不拘。透過女性影展主要是讓台灣觀眾或電影的工作人員,能夠看到全世界每一年度最好的女性影視從業人員,她們所拍的一些好的影片,然後她們又懂得用自己屬於性別的眼光來看許多的人事物,所以她們所拍出來的影片有可能是不同類型,可能是紀錄片、劇情片(故事片)、動畫片、實驗電影等。  

我先介紹一下創辦人黃玉珊教授,目前在台南藝術大學任教。我們從早期在工作室到畫廊,一點一點擴大到戲院放映,到現在擴大到全省巡迴,至今年十二月底全台灣有近三十個地點做放映,舉例而言像書城(誠品書店)、文化局、文化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等,學校則包括大專院校、科技大學到高中,從本島到外島,這是我們致力的方向,今年到澎湖,甚至希望未來能到蘭嶼。

     當然有些地方沒有能力能夠支援舉辦的經費,考慮到資源分配下,讓大家都能接受性別平等的教育,透過影像、透過很生活的方式與大家做互動,當然這樣也有可能讓一些朋友們會誤以為我們很像在搞甚麼女權運動,甚至也會引起一些男性的質疑,可是我希望,我也不跟大家說太多,希望大家從今天兩次的座談稍微開開眼界,對於我們在做甚麼樣的工作可能會更加的清楚。另外我們也進行培訓以及教育,甚至還成立大陸地區也可以進入的網頁平台,網站也提供豐富的資料庫以及影像學會歷年的紀事,針對影展的部分,特殊的專案,至今也不單是影像,而比較像是image的推廣。因此,倒不見得一定是電影,從靜態攝影到跨藝術的型態也都囊括在裡面,特別是女性創作的藝術家,都是女性影像學會致力的方向。 

林:我們透過這次的訪問已經了解了台灣女性影像學會,下面是否請導演談論一下自身的片子,拍攝的過程,以及導演個人想法? 

蔡:各位好,1999年我第一次來到上海的目的是為了採訪一位台灣革命女鬥士謝雪紅女士。謝雪紅女士是台灣參加中國共產黨的黨員,她曾在上海參加五三十的示威遊行,之後進入上海大學就讀。我來訪問時,有很多人對這位女士不是很認識,因為她在這裡並不是一個可以公開來紀錄的人物。我大學時唸的是中國文學系,對古典中國的作品相當熟稔,所以還未進入中國以前,便具備了中國文化的認識,以及對上海的想像。 第一次跨進上海時,我無法形容那種感動,有誤差有偏頗,卻也印証了心中嚮往的那些場景,尤其是張愛玲小說的場景。當時我正在做《世紀女性.台灣第一》系列的紀錄片,選擇了台灣歷史上的菁英女性做記錄片題材,謝雪紅就是為台灣第一位女革命家的定位。2004年製作第二系列:《世紀女性.台灣風華》,也是挑選八位台灣傑出菁英女性,林海音女士是其中之一。這兩個系列都是希望用女性角度來看台灣歷史,再探討台灣女性在大時代下如何奮起,成為傑出女性。 

要認識台灣,一定要先認識台灣歷史,但我這一代的台灣人,許多像我一樣,從小接觸的都是中國史地,反而對台灣歷史比較不熟,因而長大後常有時空錯亂的感覺。台灣的歷史是什麼?就像吳濁流的小說:《亞細亞的孤兒》所形容的那樣,是飄泊無依的孤兒歷史。台灣的女性又是什麼女性呢?來中國,聽到新中國女性女權高漲,男女平權;然而在台灣,從移民社會開始,女性就沒有發聲的權利。女性是附屬於男性的;日本統治時期,受教育的女性增加,然而女性地位依舊沒有提昇;直到蔣介石帶了一批外省菁英女性來台,女性地位才真正受到重視。一般說來,本省籍與外省籍的女性地位不相同,通常本省女性在家庭的地位比較低落,外省女性則比較高。林海音是台灣客家人,從小跟著父親移居北京,在北京接受教育,任職於報社,之後嫁給出身於書香世家的何凡。1949年隨著蔣介石撤退回來台灣,成為文壇活躍的女作家,同時任職於聯合報副刊,拔擢了台灣作家黃春明、林懷民等人,對台灣文壇影響極為深遠。她是台灣女性中難得在職場、母親、作家三個角色皆成功的代表性人物。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午場  13:30~15:40

主持人:王慰慈    點評人:胡台麗

 發 表 人:黃玉珊

論文題目:台灣女性電影中的歷史意識與移動經驗

論文摘要:本文擬從九十年代以後,台灣女性電影中的離散經驗為主要內容,並從個人和同年代幾位女性導演的作品出發,探討近代女性電影中的女性身影和遷徙、移動、和離散的經驗,從作品內容、創作思維、影像風格,和影響層面去分析,期望能從創作、電影史、觀眾,和評論的基礎上詮釋;從主流電影工業和獨立製片發展的關係中,梳理出台灣女性電影的特質和在電影史上所展現的意義,並嘗試從美學風格的建立上去探討幾位台灣女性電影作者的語言和呈現,做為階段性的整理和論述。 

人:林少雄

論文題目:特殊歷史的影音書寫:以《跳舞時代》為例

論文摘要:按照黑格爾的觀點,「歷史」的含義有二:一是指現實生活中實際發生的事,二是指對這種事的敍述。我們通常所謂「歷史」,絕大多數情形下指的是後者。自從攝影機出現,人們便找到了「筆」之外的一種重要的對歷史進行書寫與敍述的工具。《跳舞時代》以攝影機為工具,重述了日據時期臺灣人們生活的一個側面,本文通過對影片的分析,試圖證明與既往國族政治、戰爭倫理、主流意識的「歷史敍述」不同的「藝術敍述」的建構,進而提出女性如何由歷史的創造者、親歷者、被書寫者轉變為歷史的書寫者的可能,並對「女性述史」的應然性與實然性進行探討。 

發 表 人:蔡秀女

論文題目:台灣歷史女性紀錄片中女性身份的呈現

論文摘要:台灣女性紀錄片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蓬勃興起,其中以歷史女性為題材的不算多,約可區分為:菁英女性、受難女性,前者如:公視製作之《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後者如《慰安婦》,兩類女性歷史的身份截然不同,但在紀錄片中的女性身份卻有許多共通之處。屬於台灣特殊的被殖民的歷史塑造了女性的共同身份……。 

人:程波

論文題目:身體經驗與策略性想像:臺灣與大陸女性導演同性戀題材電影比較研究

論文摘要:把近年大陸與臺灣地區女性導演的同性戀題材的作品,放到兩岸同性戀題材電影創作傳播的語境中,把兩岸男性導演(異性戀/同性戀)同性戀電影(拉拉/同志)作為背景,對兩岸女導演(異性戀/同性戀)作品(特別是以周美玲,傅天余,李玉,程裕蘇,尹麗川等人的作品)進行比較研究,對其在諸如女性身體經驗的影像傳達、女性對女性同性戀乃至男性同性戀的策略性想像,同性戀亞文化作為電影的先鋒策略和類型策略等方面的聯繫和差異進行討論。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文摘要 

 

上午場  9:40~12:00

主持人:金丹元     點評人:黃玉珊 

發 表 人:王慰慈

論文題目:2000年~2010年台灣女性影像世界中「書寫」與「自拍」

論文摘要:從1992年來台灣開始舉辦女性影展以來,這18年的歷程中,我們看到不同的主題、內容、多元化的關懷,以及不同年齡層、不同生活處境的女性與當代女性思潮的互動關係。台灣紀錄片的女性創作者拜賜數位攝影科技的革新和個人紀錄片的興起,她們以紀錄片展現了表達自己慾望的潛力和影像特質。本論文將以女性拿起攝影機拍攝自己故事的「自拍」風格為主要分析內容,探究女性如何以影像為書寫工具記錄她們的「生命史」?在影片中如何進行女性意識的觀看?如何透過影像書寫達到自我探索和療癒過程?本文將以台灣女性創作的《是我嗎/媽》、《Be Beautiful》、《雲的那端》、《春天-許金玉的故事》四部紀錄片作為研究對象,藉此進一步研究女性影像在文化、社會以及影像美學的建樹與影響。 

人:陳犀禾

論文題目:論臺灣電影的國族想像

論文摘要:自國民黨政權1949年遷台把部分電影工業機構,人員和設備帶到臺灣以來,臺灣電影工業成形已有六十餘載。其間經過六、七十年代的繁榮,八十年代新電影運動的興起,並出現如李行,侯孝賢,楊德昌,李安,蔡明亮等一系列著名導演,其藝術和美學成就早已為世界所承認,並在大陸找到無數知音。然而除了其美學和藝術成就、導演和明星,我們對臺灣電影所建構和傳達的國族想像和身份,也始終懷有一份濃厚的興趣。古人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作為「群」,電影這一大眾文化載體可以說是凝聚了臺灣人的共同價值和情感。作為「觀」,人們也可以通過電影這一載體,透視臺灣人的國族想像。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發現:六十年的臺灣電影不但在工業和美學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所傳達的國族想像和認同也發生了深刻的蛻變,並鮮明地折射出社會,政治和歷史所施加於電影這一大眾文化的壓力。本文試圖沿著這一思路,對臺灣電影的國族想像作一個考察。

  人:孫慰川、王欣

論文題目:驅散菲勒斯中心主義的陰霾—論當代臺灣電影中女性形象的嬗變

論文摘要:20世紀6070年代,臺灣電影裏的女性形象被菲勒斯中心主義的陰霾所籠罩,她們被矮化、邊緣化和色情化。80年代,大膽反抗男權、走向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登上銀幕。90年代以來,女性形象更趨多元化;在酷兒理論的影響下,女同性戀者的形象被正面書寫。從總體上看,當代臺灣電影中的女性形象經歷了一個從被刻意歪曲、到被努力還原、繼而被深度探究的遞嬗過程。在很大程度上,這一過程也是當代臺灣電影與菲勒斯中心主義艱難博弈的過程。 

發 表 人:胡台麗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討會議程 

時間:20101210             地點:上海大學延長校區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別與影像-台灣女性電影與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暨作品觀摩放映

對臺灣女性電影及其跨文化現象的研究,是目前大陸學界較少涉及到的話題,但諸多問題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認真探討。有鑑於此,上海大學、台南藝術大學、社團法人臺灣女性影像學會擬定於2010年12月9日-12日在上海大學舉辦“性別與影像:臺灣女性電影與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藉此強化多元影像傳播藝術的研究,深化華語電影的研究,進而促進兩岸之間的學術與文化交流。

若您無法直接由郵件開啟以下圖檔,您可點選此連結,觀看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年台灣劇情片新銳女導演研究」研討會

時間:2010年四月九日(週五)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
地點:世新大學舍我樓十二樓會議室(台北市木柵路一段十七巷一號)
主辦單位: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協辦單位:世新大學電影放映社

議 程
場次                    時間                    論文發表/評論

開幕式          10:00-10:10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主任蔡美瑛 致詞

第一場發表會 10:10-11:20             發表人:劉永晧(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
                                                    論  文 :謊言的家—分析陳芯宜的《我叫阿銘啦》
                                                    發表人:陳明珠(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y 黃玉珊                                                                                                                   

前言

     從七十年代起,歐美的女性電影開始與女性思潮結合,成為婦女運動的重要媒介。 台灣自呂秀蓮女士從美國回來後,在台灣提倡新女性主義,開啟了女權運動的一扇門。八十年代以後,女權運動受到政治情勢影響,改以知識傳播的形式代替社會運動的抗爭。這段時期的婦運比較著重在都會的知識份子圈中傳播,女性電影的創作到了八十年代中旬終於露出曙光。

八十年代是台灣新電影風起雲湧的年代,不少鄉土文學作品以及女性作家的作品陸續改編成電影,鄉土文學改編成的電影中又有不少是以刻劃女性的堅毅角色而成功躍出銀幕;但女性導演在此階段表現機會並不多。直到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台灣的女性導演和女性電影在作者、類型、風格上才比較多元化,質量上也有明顯的提升。而從九十年代中期迄今,不少女性導演透過不同類型影像作品的詮釋,呈現了一種共同的觀察與生命經驗,也就是當代華人遷徙、移動和離散的經驗,而此種經驗表現在前輩和當代華人女性藝文創作者身上和作品中又特別顯著,甚至成為影響其創作內容的關鍵元素。此現象和近代的社會政經環境的變化有著密切關係,而這些元素也成為這些女性藝文創作者生命史的一部分。

  本文擬從九十年代以後,台灣女性電影中的離散經驗為主要內容,並從個人和同年代幾位女性導演的作品出發,探討近代女性電影中的女性身影和遷徙、移動、和離散的經驗,從作品內容、創作思維、影像風格,和影響層面去分析,期望能從創作、電影史、觀眾,和評論的基礎上詮釋;從主流電影工業和獨立製片發展的關係中,梳理出台灣女性電影的特質和在電影史上所展現的意義,並嘗試從美學風格的建立上去探討幾位台灣女性電影作者的語言和呈現,做為階段性的整理和論述。 

新電影時期女性電影的萌芽

八十年代是台灣新電影風起雲湧的年代,在此之前則經歷了一段風雨飄搖的歲月。從充滿虛無、不安、壓抑的七十年代,到保釣運動、石油危機一連串的國際風波演變,台灣電影充滿逃避現實世界的心態 ,從而走向軍教片和文藝愛情的製片路線, 電影製作也離民間社會愈來愈遠。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電影界出現了短暫的「鄉土寫實」潮流,如李行導演的「汪洋中的一條船」(He Never Gives Up)、「小城故事」(Story of A Small Town)、「原鄉人」(My Native Land),以及新電影之前的學生電影和其他新類型的文藝片,如林清介導演、王菊金導演、屠忠訓導演、陳耀圻導演的電影等,在題材、影像語言、音樂、配音的運用上各有特色,但女性角色的刻劃並不是其中重點。

進入八十年代後,不少鄉土文學作品以及女性作家的作品陸續改編成電影,鄉土文學改編成的電影中又有不少是以刻劃女性的堅毅角色而成功躍出銀幕;而女性的成長更成為一個顯著而自覺的命題;而且由此延伸,女性更扮演了回溯台灣歷史發展的角色。

     原著劇本包括楊德昌的「海灘的一天」(That Day on the Beach),以鄉土文學改編的如黃春明的「看海的日子」(王童導)(A Flower in the Raining Night,Directed by Wang Tung)、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張美君導)(Oxcart Filled with Dowery)、王拓的「金水嬸」(林清介導)等人的小說,以及女作家作品改編或參與的作品,如李昂的「殺夫」(The Women of Wrath)(曾壯祥導),廖輝英的「油蔴菜籽」(Ah- Fei)(萬仁導),蕭颯的「霞飛之家」(電影片名「我這樣過了一生」,張毅導)(Kui-Mei, A Women)張愛玲的「怨女」(Rouge of the North)(但漢章導),蕭麗紅的「桂花巷」(Osmanthus Alley)(陳坤厚導)、朱天文的「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侯孝賢導)等;除了這些本土題材改編的小說以外,還有白先勇的「玉卿嫂」(Madam Yu-Ching, Jade Love)(張毅導)、「金大班的最後一夜」(The Last Night of Madam China)(白景瑞導)等,都是深刻探討人性的影片,也同樣生動的呈現了女性情慾與情感的世界。在這波以刻畫社會各階層女性心聲為主的電影中,女性開始被賦予不同的面貌,可以自主婚姻、可以有情慾的需求、也可以反抗男性的威權宰制。

八十年代中期成長的女性電影

    雖然新電影後來在國際打出了知名度,但是台灣電影給予女性創作者獨立製片的空間並不多。[1]新電影發展到後期,才漸漸有女導演策劃、拍攝的作品出現,八十年代初期參與導演和製片工作的為張艾嘉和王小棣,張艾嘉先以演員之姿在電影圈立足,後來參與電視台「十一個女人」企劃和監製工作, 其後又執導新藝城影片「最愛」而受到影壇矚目。新電影時期另一位嶄露頭角的女導演為王小棣,她為湯臣公司策劃的「黃色故事」(The Game They Call Sex)邀請了張艾嘉、金國釗執導,是一部關於女性自覺的影片,探討的是女性成長的心路歷程與婚姻的反思和情慾的啟蒙。八十年代後期中影培養了第二波新浪潮導演,筆者有機會執導汪笨湖小說「落山風」(Autumn Tempest)改編的電影,這部影片觸及傳宗接代、女大男小、婚外情等社會禁忌的主題。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ar friends:

12月4日(五)參加了「移動與自書」:當代女性影像╱文學╱藝術的跨界再現學術研討會,

會塲上碰見了好多許久不見的朋友, 舊雨新知, ㄧ整天的行程下來, 覺得很有收穫. 謝謝主辦單位, 策展人, 工作人員, 辛苦了!

現將活動議程附記如下:

議程

9:00 - 9:15  報到
9:15 - 9:30 開幕致詞:文建會黃主委碧端;輔仁大學副校長
9:30 - 11:00 第一場:影像類
 

1. 台語電影中的內部移動意象與女性生命傳記
    發表人:林芳玫 (師範大學台研所教授)

2. 九十年代以後台灣女性電影中的離散經驗 
    發表人:黃玉珊 (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管理所副教授)

3. 「外籍新娘」影像紀錄的離散美學 
    發表人:王慰慈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

4. 女性的影像自書:從【茉莉人生】看離散認同與身體印記
    發表人:陳明珠 (世新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

5. 論鄭明河的第三世界/第四空間之跨界影像書寫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女性影像在台灣

-----台灣女性影像創作中的歷史意識

                                                                                                                  黃玉珊

 

女性影片創作與展演在這些年隨著女性影展和紀錄片影展的舉行,社會風氣的開展,已經形成一股旺盛的奔流,在都會及地方越來越顯示其特殊之地位。這些年來的本國女性電影在創作質量上,顯示出相當快速驚人之成長,其成果令人驚訝和鼓舞。許多女性影像工作者秉持著感覺、韌性、誠實、毅力、理想追求,長期在自己相關的經驗、關切的女性議題、歷史社會的題材領域耕耘,角色從企劃、編導、評論到製作,身兼數職,獨立或集體奮戰,抱著鍥而不捨的精神,甚至要通過情感、家庭、責任、性傾向、經濟、病變種種嚴格的考驗,用很少的製作費,有限的人力,終於創作出傲人的成績。近幾年來,女性影像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逐漸跳脫出家庭電影、日記電影的企圖和格局,嘗試融入史詩的氣勢和視野,來自內心深處的吶喊和追求、反省和觀照,反映出人們真實的心聲;女性影像工作者同時關心社會巨變中的創傷和傷痕的彌補;她們往往能從自身經驗出發,引導觀眾走入更廣闊的創作天地。近來影展推出的年輕一代女性導演所拍的影片,亦透露了多元化影像創作和行銷的可能,其作品在題材選擇和語彙的表達上,也都達到了令人興奮的純熟度和開創性,種種現象,都值得進一步觀察和期待。

 

今年是女性影展在台灣的第十年,在盛大的影展活動之外,回顧這十年,台灣的女性影展做出了哪些事情?挖掘了哪些導演?培養了哪些製片?磨練了多少策展人?對社會做了哪些具體貢獻?筆者以女性影展十年,做為階段性的回顧,就其近十年來在台灣的發展做出分析和報告。

就影展本身達到的功能和影響,筆者分成幾部分來談:

 

1)屬於民間自發性的影展,國際影片的觀摩,刺激了本國女性影片創作和行銷的思考

從第一屆開始「我們選擇了一些國外女性電影的代表作,除了企圖對女性影像史作一個概略的引介與回顧之外,也意在強調由女導演所拍攝的具有女性自覺觀點的作品。以女性觀點來顯微在不同的社會、文化、時代背景下,女人所共同面對的第二性處境,將女性的地位放在一個歷史的脈絡下來檢視」(註1)。第一屆國外影片的邀請觀摩放映包括:女性和運動、女性和工作、女性和移民、女性和媒體、女性和情慾,樹立了多元議題的可能性。

 

在引進國外相關議題的影片,以及放映後的導讀和評論,相當程度的對刺激本國影片的創作和思考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和作用。而從Women Make Movies 導引出來的Women Make Waves(女性影像,興風作浪)影展,竟然成為影展的英文正式名稱,也顯示出其前瞻性與議題性。其後女性影展所邀請觀摩及參展之「女性影像,興風作浪」的作品,從兩性平權、性別差異、性偏好、婦

女運動、身體和情慾自主、家庭中的女性角色、母親和子女關係、歷史身份的認同、媒體中的女性形象、同志與愛滋、女性與醫療、記憶與傷痕,可說是兼具多元包容及深度探討的特質。而在創作上,劇情、記錄、動畫、實驗等類型的鼓勵和開放, 更為拓展女性藝術家的潛力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聚焦女性:性别与话语电影"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轉載)                                         柯倩婷

   2008年6月26-28日,南京大学与美国布朗大学合作举办了"聚焦女性:性别与华语电影"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发言人有: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玛丽·安·多恩(Mary Ann Doane),中国著名女导演黄蜀芹,戏剧研究学者董健。

多恩发言的题目是《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面孔、城市风景和现代性》,她的论文讨论的是上海二、三十年代的电影,她从"女性肖像"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入手, 讨论这些电影中特写的女性面孔所承载的多样意义。她分析了电影如何把女性形象与城市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把女性形象巩固为现代性的象征。多恩从几个角度 分析了女性面孔、城市风景与现代性之间的多重关系。

黄蜀芹导演讨论了第四代导演的特色,并厘析"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和"女性视角的电影"的差异。她认为,她的电影中,《人·鬼·情》表达了一种自觉的女性 意识,而《画魂》迫于商业因素的制约,而采纳男人的视角,无法表达完全的女性意识。她最后强调:"我认为我有女性意识,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来谈女性 主义是一件很奢侈也很寂寞的事情。"

除了主题发言人的论文,会议也还有很多优秀的论文报告。例如,安·卡普兰(Ann Kaplan)从情绪记忆的角度来讨论胡玫与徐静蕾的两部电影,徐钢从情感、感觉的角度分析吴宇森的电影,这些分析都在精神分析、欲望研究这些西方主导的 研究之外,强调情感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游静结合阶层、地缘与性别来分析香港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缺乏问题,黄玉珊从类型、作者和语言的角度分析了90年代后 台湾女性影像的发展。多位学者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切入分析电影的意义,这些论文都很有启发性。

  这次会议共提交论文一百多篇,其中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徐静蕾、李玉和李安是研究的热门导演。而当代中国女性独立影像却门庭冷落。张献民的论文提出 了这个问题,并呼吁年轻的学者更多地关注女性独立影像。柯倩婷的论文讨论了艾晓明导演的两部艾滋病题材的纪录片,是大会三篇讨论纪录片的论文之一,她的发 言引起了大家对这些纪录片及相关问题的兴趣。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插曲是,部分初次涉足性别研究的学者(大部分是在各自学术领域有一定声望的男性学者)表示出对性别研究的不屑和不满,从而引起了激烈的 争论。这些在分会场不时发生的论战,最终是由一位年轻的女学者在闭幕式时作了总结发言。这个发言非常重要,它代表了女学者不仅仅希望在会议中得到礼仪方面 的尊重,也希望女性所表达的观点获得尊重,共同搭建交流的平台。

这次会议吸引了国内外一百多名学者、研究生参加,会议还专门设立了青年学者论坛,为国内外的研究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此外,会议还举办了女导演论坛,黄蜀 芹、黄玉珊、朱天文、游静、李玉、张婉婷、冯艳等导演、编剧出席,现场讨论非常热烈,她们与大家一起探讨了电影与性别相关的问题。

                                                                                                 (柯倩婷 记录 2008-6-29)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京大學和美國布朗大學於2008年6月26日-27日在南京市華東飯店舉辦為期二天的性別與華語電影研討會,與會學者來自中,港,台和美國,為使有興趣的觀眾了解大會內容,特將會議題綱轉貼如下參考.

"聚焦女性:性別與華語電影"國際學術研討會

 學術報告暨討論安排

2008626

上午(8301200

開幕式(830-930)

 

主持人:文學院領導

  :大會堂

  程:

1、南京大學校長助理周憲教授致辭

2、布朗大學潘布魯克中心主任Elizabeth Weed致辭

大會主題發言(930-1130

主持人:文學院領導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性影像在台灣  -----台灣女性電影發展初探   

                                                                                                          黃玉珊

前言

在進一步詮釋台灣女性電影發展的同時,首先得先定義何謂女性電影?

ㄧ、什麼是女性電影?

女性電影應該是什麼?很難一語道盡,因為現在仍在發展中,就狹義的定義而言:女性電影是女導演以女性觀點來詮釋有關女性議題的電影。就廣義的定義而言:凡 是由女性導演所拍攝的各種類型及題材的電影(不必然是女性議題);以及包括男導演所拍攝有關女性題材的電影。接著簡略說明「女性電影」和「女性主義電影」 的區別,廣義的女性電影是以女性為主角,詮釋女性觀點的影片,而女性主義電影則是強調具有女性獨立自覺意識的電影。因此,由男導演所拍攝詮釋女性角色、探 討女性活動、女性題材的電影,亦可歸類於廣義的女性電影。

二、主流電影中的女性形像

女性電影與西方的女權運動、女性主義思潮有極大淵源,其思想植基於後現代「去中心化」的論述;在電影界的權力結構中,相對於好萊塢的中心主流,女性電影的 創作往往被邊緣化;研究女性電影的知名學蘿拉.莫薇(Laura Mulvey)最早在論文「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中探討好萊塢電影如何用女性角色、敘事結構及偷窺狂的意識來宰制電影製作和觀看行為,如何以男性中心主義 獨霸影壇,在此主流創作路線之下,女性往往被邊緣化;這情況在資本主義的國家中尤其嚴重。由於在主流電影商業片、劇情片中生存不易,女性創作者轉向由較邊 緣的實驗片、紀錄片出發,藉著電影語言的實驗來自我表達、抒發女性意識,如最早的實驗電影瑪雅.戴倫「午後的羅網」,就蘊含了相當多女性特質,啟示無數後 進,也使得法國學派的電影語言重新界定。

三、 華語電影裡女性角色的觀看

華語電影中女性角色的呈現一直都是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在電影中往往可以看到

不同型態、各種身份地位的女性,她們常有出色及多面向的表現。電影學者黃建業在一

篇演講中提到,華語電影中女性形象往往比男性形象更為重要,探究其原因,女性常常

在電影中不僅被賦予了女性的意義,甚至被賦予了在歷史中,飽受整個歷史包括黑暗面

及各種的社會困境,因此女性形象不單只是一個女性形象,更常常被視為一個國家電影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影像女史  風華再現                                                黃玉珊

 

1999年「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在公視播出,這是由一群台灣女性影像工作者,以集體的力量所創作屬於女性觀點、紀錄女性題材的女性作品。不僅影片系列選 擇呈現的是從殖民時期到戰爭結束後,女性在社會、文化、歷史各個層面的表現是具有開拓者的角色;同時拍攝者以女性群體的身份,共同策劃、編導、製片,將作 品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也是第一次,可以說是繼女性影展1993年在台北發聲,1997女性影像學會成立之後,又一次難忘的歷史性聚集。

當時由作家施叔青、蔡秀女、葉姿麟,以及影像工作者簡偉斯、郭珍弟共同投入策劃製作的紀錄片,選擇了台灣近代史上在社會、政治、文化、藝術、思想上有卓越 表現的女性為拍攝對象,包括:謝雪紅、許世賢、蔡阿信、陳進、楊千鶴、陳秀喜、郭美貞、王執明等。這些從革命實踐家,到行醫濟世的民主鬥士,表現女性書 寫、繪畫才能,愛好科學研究的前輩女性,在現代女性影像工作者的視界和運鏡下,呈現了她們堅韌而豐富的人生面貌。

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系列作品中,透過謝雪紅的身世和革命志業,人們將瞭解二十年代的社會主義思想和民族自決運動,如何啟發了當時的青年人;同時期到 日本學醫,學成後回台執業的蔡阿信,她在戰爭烽火中以一名女性而在醫學界中闖出一片天,後來又遠赴大陸尋親,幾經思考後決定出國,並以自身的專業知識入加 拿大醫界服務,其曲折的人生際遇同樣引人迴思。許世賢也是當時赴日學醫的台灣傑出女性,由於少年時代曾經有過一趟大陸見聞之旅,加上留學日本期間,受到世 界民主思想、女性思潮的啟蒙,植下日後濟世救民的從政基礎。

在濟世行醫、參與社會運動之外,以記者、畫家、詩人身份顯影的女性角色,讓觀眾進一步了解到當時女性多樣的才情展露。女性雖然在事業工作上有傑出表現,但 在婚姻家庭情感的追求和處理部分,卻是悲喜相參,不其然會遇到的挫折和打壓,也曾經幾度打破天真浪漫的純真響往,而在此時此刻,如何打破世俗的眼光,開創 生活的契機,在面臨困境實做出關鍵性的決定,卻是這些女性共同面臨的艱辛挑戰。

「世紀女性.台灣第一」系列作品的製作和迴響,得到電視公司的支持,也引起更多獨立紀錄片工作者投入人物、歷史、家族記憶形式紀錄片的創作風潮。在製作人 蔡秀女策劃下,由女性影像工作者再度攜手合作,於今年推出的世紀女性二部曲:「世紀女性.台灣風華」,同樣選擇了日據時期到戰爭勝利之後對台灣社會、文 化、教育有卓越貢獻的女性為題材,包括:蔡瑞月、林海音、崔小萍、廖瓊枝、林秋錦、修澤蘭、金玫、詹秀美。這些傑出女性的出身背景各異,但學習成長的環境 則大約可歸類為三方面:一是基於對知識的渴求,對世界的好奇,因此遠渡重洋,到日本、俄國學習專業知識,在學成後歸國服務,這些人都是鳳毛麟角,後來也都 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表現出可貴的開拓精神和務實堅毅的風範。但由於時空社會的限制,在動盪的世局中,不免要經歷戰後離散漂泊的旅程和命運抉擇。

另一方面是抗戰時期即已接受中國和西洋文化的薰陶,在學院奠定札實教育基礎的女性,如在重慶學建築的修澤蘭,在劇校演出時即已嶄露戲劇天份的崔小萍,在上 海渡過童年歲月的林海音,在戰爭結束前後,她們來到台灣,也都在戰後的城市舞台展現了她們驚人的活力與創造力,而終於能在自己的專業崗位耕耘出一片園地。

再另一方面的女性,是在台灣本土成長,由於身世環境家庭的差異,有些是自己在多重語言的轉換下,自學而成為作家、詩人、編織藝術家,有些是經過師徒 教育、社會歷練而成為歌仔戲演員、台語片明星。她們或許因為求學或婚姻中的挫折,或者是深深感受到父權社會的人情冷暖,反而讓她們的藝術表演與創作,和當 時的土地、人民、社會脈動緊密相連,也反映了殖民前後台灣社會民間和統治者之間的角色變遷和意識型態的差異。而此時的藝術創作或傳播,不論音樂、表演、舞 蹈、詩畫,都不約而同的探觸了那個年代底層人民的心聲,也道盡了台灣社會傳統家庭中,婆媳、夫妻、母子、貧富之間的地位階級性別的懸殊和現實狀況。

詩人陳秀喜作品中表現的人物情境,可以說和其生命狀態相映照,也道盡了那個時代女性在家庭和個人志業中的兩難困境。在婚姻和傳統家庭中扮演的母親和妻子角 色,讓她承受不少掙扎和痛苦,而其詩作也沉重婉轉的反映了她的心情,在生命陷於最低潮的時刻,甚至不惜已死來換取自由和解脫。詹秀美的一生也曾經歷失敗的 婚姻,但因為自己對理想的執著,從編舞、編織,到收藏原住民文物,最後成立原住民民俗文物館,可看出其不屈於現實的性格。金玫坎坷出身的童年,為負擔家中 生計,而毅然投入演藝生涯,進入台語片圈後,卻因為不熟悉閩南語而受排斥,但她淬勵奮發,終於成為超人氣的大眾明星。蔡瑞月在白色恐怖時期,從女性藝術家 變成政治受難者的艱辛歷程令人痛心難忘。廖瓊枝和崔小萍,一位是台灣歌仔戲的名伶苦旦,一位是廣播界的閃亮巨星,她們對於藝術情感的體驗和追求,使她們的 演出不論是聲音、或是肢體的表演,都攫取了大量忠實觀眾影迷的心,她們所發展出來的舞台魅力,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令觀眾趨之若狂,她們的表現既撫慰了 大眾浮動的心靈,也治療了自己內心長久壓抑的傷痕。那個時代女性所承受的壓力,有來自傳統社會價值的考驗,有來自階級地位性別的歧視,有來自創作和現實條 件的限制,也有來自政權移轉後的政治壓迫和不安,但是這些洪流中的女性勇敢承受,終於在漫漫長夜的等待中渡過驚濤駭浪,看見黎明的一線曙光。這些女性的奮 鬥和堅持,告訴我們美麗和哀愁、憧憬和失落、其實是一體之兩面,有如波浪之起伏衝刺,要通過一道道嚴格的考驗才能抵達岸邊;女性在蛹化成蝶的過程,乃至於 振翅高飛,如大鵬翱翔於天際,其實需要孤寂面對自己,承受外界無情的打壓,才能完成生命的自我實踐。在了解自己的潛能後,女性的藝術創作可以兼具秀氣和雄 偉的特質。而女性在尋求兩性平等的過程中,往往要兼顧內外兩種角色的扮演,而這通常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工作。詹秀美、陳秀喜從婚姻陰影中走出來,雖然找到自 己的天空,但同時,命運的考驗也接踵而來,我們從她們後來的遭遇看到更多人生的殘酷、現實的煎熬,選擇自由,同時也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代價,但是如此的淬 鍊,卻也使她們的生命燃燒出更多的光亮。

另外一些不是走在傳統婚姻道路的藝術家林秋錦、郭美貞,她們選擇音樂做為終生伴侶,最後成為傑出的聲樂家和指揮家,「健康、朋友、自主的經濟」成為支撐她 們理想奮鬥的最大力量。世紀台灣女性中,每位傑出的女性在傳統社會價值觀,父權支配的主導意識下,如果選擇異於傳統的婚姻形式,則必需有超強的意志去對待 社會質詢的眼光。走入婚姻的女性,發覺自己無法適應約定習俗的觀念和價值而選擇出走時,則必然需打破家族中心神話,打開女性沈默禁錮的習慣,將內心澎湃思 想和情感渴望誠實的呈現,才能真正說服別人、感動觀眾。而在人物紀錄片的塑造上,不論是拍攝的影像作者或是被攝的對象,在尋求「真實」及探索女性多元文化 的企圖上,都培養出某種共識。這部份的詮釋和創意,由於女性導演的勇於挖掘核心問題,反映現實狀態,加上自我指涉的紀錄觀點,也讓影片增加更多迴思的空 間。

在「世紀女性」系列作品中,由女導演從女性觀點來敘述她們所處的時代與人物情境,自然能引人內心深處之共鳴。這群攝影機後面的女性導演製片包括:蔡秀女、 簡偉斯、陳麗貴、郭珍弟、陶幼春、周旭薇、陳若非、游青萍、黃玉珊等,她們有些是女性影展的參與者,有些是女性影像學會的成員,也有些是獨立製片工作者, 結合了幕後工作人員的努力,在女性影像的創作上累積了豐富的資歷和經驗,在創意形式的發想、影像語言的掌握、文字編寫上都形成各自獨特的風格。

在這十六部刻劃不同世代、不同專業、不同族群的女性紀錄片,經由影像的張力和女導演群的集體創作和發表,有如一個合唱團,演唱出不同年代的歌聲和心情,而 指揮者和演唱者彼此互相傳遞的眼神,透過紀律嚴格卻又鍾愛鼓勵的魔捧,演出者充沛的真情流露,使得這個大合唱獲得共嗚和迴響。在這些被拍攝的主角身上,我 們看到走在時代前端的政治人物、藝術家、科學家;奉獻畢身精力於教育的聲樂家,舞蹈家;投入廣播新聞事業的時代女性;在大眾娛樂文化中,將傳統戲曲、語言 發揮到極致,而贏得掌聲的表演藝術家,其中有悲情、有抗爭、有執著、有包容、有啜泣、有浪漫,也有衝突,而在攝影機之後的女性作者,觀察入微細膩的娓娓道 出她們曾被埋沒的身影,釋放出壓抑已久的心聲,重新還原被時空、意識形態扭曲的歷史真相,並塑造社會變遷中女性堅強的容顏和身影。雖然今日的社會抗爭、暴 力、族群、性別、階級差異問題,並未因民主政治的演變或科技的神速發展而減少其爭議和不安,然而透過更多女史影像的拍攝,由「女人寫史」到「女人陣線」的 形成,將進一步形成女性影像工作者參與社會改革運動的行動能量,並發展出更有創意的語言形式。

在美學、社會和歷史的挖掘和再現之下,相信「台灣世紀女性顯影展」是一個新世紀藝術創作的開始,而不僅是緬懷式的歷史情懷,鄉愁記憶的再現而己,而是希望 透過如詩、如畫、如歌的情境,透過女性觀點的影像凝視,詩的比喻象徵手法,以空間、時間、藝術的表現反映出這塊土地人民的心聲。這首混聲合唱,能讓聽眾心 靈得到慰藉,讓悲傷遠離,讓勇氣、智慧成為照見生活的明燈,也讓那些湮沒在當前速食文化,混雜表象的媒體自溺下的套餐、跨國資本的後殖民意識所引發的社會 亂象、群族撕裂,再次得到反省、沈澱,迎接更寬容和諧的美麗人生。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