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女性:性别与话语电影"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轉載) 柯倩婷
2008年6月26-28日,南京大学与美国布朗大学合作举办了"聚焦女性:性别与华语电影"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发言人有: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家玛丽·安·多恩(Mary Ann Doane),中国著名女导演黄蜀芹,戏剧研究学者董健。
多恩发言的题目是《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面孔、城市风景和现代性》,她的论文讨论的是上海二、三十年代的电影,她从"女性肖像"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入手, 讨论这些电影中特写的女性面孔所承载的多样意义。她分析了电影如何把女性形象与城市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把女性形象巩固为现代性的象征。多恩从几个角度 分析了女性面孔、城市风景与现代性之间的多重关系。
黄蜀芹导演讨论了第四代导演的特色,并厘析"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和"女性视角的电影"的差异。她认为,她的电影中,《人·鬼·情》表达了一种自觉的女性 意识,而《画魂》迫于商业因素的制约,而采纳男人的视角,无法表达完全的女性意识。她最后强调:"我认为我有女性意识,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来谈女性 主义是一件很奢侈也很寂寞的事情。"
除了主题发言人的论文,会议也还有很多优秀的论文报告。例如,安·卡普兰(Ann Kaplan)从情绪记忆的角度来讨论胡玫与徐静蕾的两部电影,徐钢从情感、感觉的角度分析吴宇森的电影,这些分析都在精神分析、欲望研究这些西方主导的 研究之外,强调情感在电影中的重要地位。游静结合阶层、地缘与性别来分析香港电影中女性形象的缺乏问题,黄玉珊从类型、作者和语言的角度分析了90年代后 台湾女性影像的发展。多位学者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切入分析电影的意义,这些论文都很有启发性。
这次会议共提交论文一百多篇,其中一个值得思考的现象是,徐静蕾、李玉和李安是研究的热门导演。而当代中国女性独立影像却门庭冷落。张献民的论文提出 了这个问题,并呼吁年轻的学者更多地关注女性独立影像。柯倩婷的论文讨论了艾晓明导演的两部艾滋病题材的纪录片,是大会三篇讨论纪录片的论文之一,她的发 言引起了大家对这些纪录片及相关问题的兴趣。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插曲是,部分初次涉足性别研究的学者(大部分是在各自学术领域有一定声望的男性学者)表示出对性别研究的不屑和不满,从而引起了激烈的 争论。这些在分会场不时发生的论战,最终是由一位年轻的女学者在闭幕式时作了总结发言。这个发言非常重要,它代表了女学者不仅仅希望在会议中得到礼仪方面 的尊重,也希望女性所表达的观点获得尊重,共同搭建交流的平台。
这次会议吸引了国内外一百多名学者、研究生参加,会议还专门设立了青年学者论坛,为国内外的研究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此外,会议还举办了女导演论坛,黄蜀 芹、黄玉珊、朱天文、游静、李玉、张婉婷、冯艳等导演、编剧出席,现场讨论非常热烈,她们与大家一起探讨了电影与性别相关的问题。
(柯倩婷 记录 2008-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