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女性紀錄片的潛力和發現

黃玉珊   

  女性影片創作與展演在這些年隨著女性影展和紀錄片影展的舉行,社會風氣的開展,有越來越受重視之態勢。同時,這些年來的本國女性電影在創作質量上,顯示出 相當快速驚人之成長。令人訝異的是,這些作者都不是靠著一兩部作品起家,而是長期在自己熟悉的題材或領域耕耘,角色從企劃到編導到評論到製作,身兼數職,獨立奮戰,抱著契而不捨的精神,歷經情感、家庭、責任、性傾向、經濟、病變種種嚴格的考驗,用最少的製作費,最有限的人力,創作出傲人的成績。

  作品的格局和企圖逐漸跳脫出家庭電影、日記電影的格局,嘗試融入史詩的氣勢和視野、來自內心深處的吶喊和追求、反省和觀照,反映出她們的心聲;她們也同時關心社會巨變中的創傷和傷痕的彌補;她們往往能從自身經驗出發,引導觀眾走入更廣闊的創作天地。

  幾部由年輕一代女性導演者所拍的影片,透露了另 一種影像創作和行銷的可能,許多表現和成績令人喝采;而她們在題材選擇和語彙的表達上,也都達到了令人興奮的純熟度和開創性,值得期待。

  今年是女性影展在台灣的第十年,回顧這十年,台灣的女性影展做出了哪些事情?挖掘了哪些導演?成就了哪些製片?培訓了多少影展策展人?對社會做了哪些具體貢獻?我想藉女性影展十年,來做一次大體的回顧,就其未來的發展做出一些建議和期待。

我想把影展分成幾部分來談:

  • 1) 國際影片的觀摩刺激了本國影片的發展
  • 2) 本國作者及作品在質量上的精進
  • 3) 創作題材的多元化與表現形式的實驗性
  • 4) 身體 歷史 社會運動和兩性平權的爭取
  • 5) 女性議題電影和女性電影的差異
  • 6) 獨立製片在製作和發行上的優點和困境
  • 7) 取法歐美 亞洲的經驗
  • 8) 創作 評論 策展 行銷 出版 之多邊關係
  • 9) 女性團隊意識之養成
  • 10) 女性影像文化工業之成型
  • 11) 互相抵銷之力量與分裂之危機
  • 12) 組織與個人之抉擇衝突
  • 13) 有待改進與突破之困境

飄浪之女

  以四位不同年代到日本生活、求學、工作的台灣女性,她們在日本之親身經驗、感受、收穫、挫折、抉擇,來看台灣人在近四十年來在海外的漂流與宿命。

  導演朱詩倩之阿姨是早期嫁到日本的台灣高級知識份子,雖然背後有著曾經留學台灣的日本丈夫百般呵護,但她還是感受到來自日本一般社會的歧視和疏離感,她能 夠較其他人幸運的透過教學而和日本人建立起溝通管道,但私下總覺生命有種無法滿足的缺憾。在睽隔台灣多年,感受最嚴重的是認同問題,滿懷著思鄉情緒,但回 到台灣仍會有陌生不適之感,即使換了執政黨,揮舞著國旗以華僑身分在總統府前觀看國慶遊行,還是揮不掉深藏內心的時空距離和矛盾掙扎,直到女兒結婚她做了 婆婆,阿姨終於下定決心,鼓起勇氣步向另一程海外進修之旅。

  其他幾個受訪者的故事也同樣感人:阿姨認識的婆婆是隨著兒子家庭離開台灣、長年住在日本的女性。由於兒子做的是小本生意,所以面對日常生意往來的顧客,婆 婆不得不對外隱瞞原來的身份,盡量不講母語台灣話,因此更加添她對台灣旅日者阿姨的親密感,當她初次遇見阿姨時,自然萌生了深刻的情感,想要認阿姨為乾女 兒,而阿姨也視其為在日本的唯一親人,幾番翻箱倒篋尋尋覓覓,阿姨終於找到婆婆,婆婆雖和兒子同住,但看到阿姨時,仍情不自禁湧出感傷的眼淚。

  惠真阿姨當時到日本也是抱著殷切憧憬的,但抵不過他鄉作客現實生活的壓力,美麗的憧憬逐漸幻化為成為一名勞力付出者的生捱,在一場回答如果人生還有選擇的問題時,惠真阿姨淚眼婆娑,道出當事人內心無言的辛酸。

  文祺是最近到日本的留學生,她年輕有自信,聰明而美麗,但在情感的歸宿部份,她卻堅持選擇台灣男人(即使是在國外長大的透過網路認識的男友)為終身伴侶。

  由朱詩倩和楊力州共同執導的這部作品,在選擇的幾個被攝者中,其中包括對高物質文化發展社會的嚮往動機,或許是當年離鄉背井的主要原因;而其他對象則是因 為家庭、親情的因素,而長期羈留日本,但最終卻發現夢想與現實冷酷的社會有相當的差距。但記憶深處卻始終無法忘懷親情的呼喚及鄉愁的日夜迴思,訪談行為與 潛意識中皆透露出個人尋求自立與自由的強烈願望。

  作者在影像的表達上,特別能掌握內心情感和慾望發展的主軸,以及個人、家庭和社會由於時空變化所產生的關係,並從不同世代的觀點延伸到台日戰後不同的社會 背景。導演雖然是屬於E世代的年輕作者,但在處理上一代的情感以及歷史糾纏的部份,相當宏觀且深遠。作者持攝影機鍥而不捨的追蹤拍攝、往來於台日之間的長 程跋涉,也可看出導演之用心與謹嚴,影片之構圖設計、光影捕捉、場景之轉接,流暢而自然。

  影片其他的優點,還包括作者擅於掌握人物意識的深層面,真實的瞬間,以及有條不紊追蹤攝影。作者運用影像聲音的特性來呈現主題,傳達了這個年代漂泊的宿命 和價值觀,許多溫馨感人的片段,都來自作者耐心的鏡頭察訪、好奇的等待與抽絲剝繭,細碎的家常瑣事和年代久遠的記憶,卻也是本片最動人的地方。

許金玉的春天

  導演曾文珍以白色恐怖受害者許金玉為拍攝對象所做的人物刻劃的題材。作者從許金玉以一個養女、勞工、政治受難者的身分,再到她第一次參加工運遊行的事件背 景說起,告訴觀眾一個真實但又十分震撼的故事。敘事從許金玉入獄的憂傷時代背景說起,藉著許金玉此一平凡角色,來描述個人受到白色恐怖迫害之後,愈挫愈堅 韌的生命力。同時也從她的故事遭遇中帶出當時的政治氣氛,突顯在獨裁者的控制下,個人命運在時代播弄下的荒謬和無奈。這部影片,也打破了省藉情結的鴻溝, 進而令人深思生命中隨時存在的挑戰。

  影片中一開始就交待出許金玉入獄前後的時代氛圍,事情起因於郵政局中的一樁女性職員為爭取自身福利的行動,而竟發展成百口莫辯導致身陷囹梧的下場,而請願 的推動者正是她們所敬重的一位推行國語的外省籍女老師。事件之後這位女老師被槍斃,而當時參與請願的同儕也成了事件的犧牲者。

  許金玉入獄後,憑著她驚人的意志與毅力,熬過艱辛的鐵窗歲月,但也因此遇見她日後相伴一生的丈夫,並進入她另一階段的人生旅程。影片並沒將許金玉刻劃成一 位多麼偉大的時代英雄,反而從她的自我學習、家庭、婚姻、經濟、受難者、朋友身上看到一個平凡人物的真性情、理想與堅持。

  其中有許多令人動容的片段:許金玉描述她的先生和她胼手胼足打下的經濟基礎,以經營小商店、批發皮蛋為業為經濟來源,再到丈夫中風之後,一個人獨自營運, 照顧長臥病榻丈夫的心思與情景。老朋友的團聚雖然充滿深厚的情誼,但是獨自生活的精神壓力,面對老伴的沉默身影,再堅強的女人也不禁有無語問天、情緒崩潰 的一剎,許金玉對著鏡頭對作者真情吐露的當下畫面,我覺得是本片最感人的一幕。

  作者對於攝影、錄音、剪接的要求,製作的嚴謹,甚至於動畫的處理,在在看出其潛力和細膩,難得的是運鏡不煽情、平實中洞見幽微之人心,對老年心境的陳述, 以及受難者低調的語言與表達,皆能從細處著眼而撩起情感深刻之共鳴,娓娓獨語對照過往的大風大浪,往往也是最能考驗作者功力的地方。生命行走的軌跡,相對 於平反後個人對時代、政治的控訴,在作者寬容的攝影機視窗的關照下,苦難的歲月逐漸褪入歷史背景,但生活還是要走下去,導演著重於呈現許金玉當下的心情與 寫照,人生的複雜、深沈、迴旋,成了本片最耐人尋味探索的地方。悲憫之心經常是創作者最強大的動力及精神支柱。

私角落

  周美玲的「私角落」呈現了台北一群特殊族群的人的生活,在一個名為角落的pub,她所邂垢的Gay和拉子之間的紀事。CORNER是一個不為一般人所熟知 的地方,但卻有一群相知相濡的人為其燈光、色彩、氣氛所吸引,導演從自身的探索和經驗出發,告訴觀眾這些進出CORNER的族群,他們由相識或由陌生而熟 稔的人物的故事。進出CORNER的朋友,旁人或許投以好奇的眼光,因他們對生活的態度、對自我的探索、對幸福的追求、對人生價值的詮釋,都與眾不同。但 是從她們或他們的經歷中,可以看到社會的現實面貌,也可以觸摸到現代人的疏離和寂寞,而寂寞和浪漫、理想是可以共存的。生活可貴的是,當相信自己的選擇是 對的,並能坦然面對微笑看待時,它會衍生出另一種意義。在面臨無可迴避的低潮和挑戰後,仍能堅持尋找生命的出路及意義,其行動和實踐、勇於追求的勇氣令人 敬佩。

  導演在身體的論述上採取的語言和表達方式直接而又繁複,在探索自身和拉子的性愛主題上,自然而又美麗。討論這部影片,不能不談它的內容和語言以及書信體。 影片中用了很多類似詩的散文,像是日記,也像是心情的表白,具有文學的多義和優美,再加上配上法語的發音,更讓人有種打破時空界限的感覺。另外月台和火車 站的運用新娘禮服白紗;兩女之間的親密撫慰;身體的局部暗示;愉悅的午後情人的眼光;香醇的咖啡享受,既有布爾喬亞的優雅,也有波希米亞的叛逆。手法寫實 而又含有暗喻性,視覺效果突出,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其近乎意識流的文學質素以及隱藏在語言之下的曖昧情愫。影像聲音配合的相當優美,且蘊含一種超現實的 聯想。

  這部不以因果關係為主要結構的影片,除了顯示作者強烈的實驗藝術企圖,也打破了紀錄片的某些傳統美學形式,讓人看完產生許多驚嘆之感,或許周美玲對於私角 落的探索才剛開始,但隨著其所暴露的現象和現實問題,雖然角落暫時關閉,但是屬於周美玲的私電影和性別書寫恐怕才剛掀開序幕吧!

 

戲台頂的媽媽

 

  「戲台頂的媽媽」以 921震災之後藝文團體進駐災區為紀錄對象,以劇場參與的方式協助災區媽媽從死亡傷痛及地震症候群陰影下走出來,透過心理治療和肢體語言的表達,來協助震災家庭找到生活及精神上的支柱,從表演及情緒發洩中抒發內心的創傷,克服心理埋藏的恐懼。

  影片採訪了不同的社區媽媽,談地震當時的情景,以及後來的重建工作。有的媽媽喪失了親人,有的家園重毀,但她們都憑著一股強烈的求生意志,從創傷中走出, 讓自己在廢墟中重新站起來,幫助自己,也幫助一些更需要被幫助的人,劇場工作者鍾喬帶著他的差事劇團演員到震區和當地民眾面對面以劇場語言進行心靈探索, 建立了另一種溝通的方式,同時也讓民眾忘掉災難帶來的痛苦,重新從建立信心再度出發,讓恐懼、渴望、記憶都在演出中得到紓解,並重新發掘潛藏在每個人內心 中的能量。

  拍攝災區的影片,包括媒體的報導,曾有一段時間成為一種熱潮和現象,導演顏蘭權講述了她創作過程中的經驗,剛開始她和其他拿著攝影機的人一樣,漫無目的地 走過一個又一個災區,體會到生活在災區的人們的絕望與無力,當人們最迫切的需要可能是物質的饋贈、投入重建工程的人力時,做為一名影像工作者,立刻面臨及 受到質疑的就是影像工作者的位置和紀錄片的實際功能。

  當作者不斷的反省自身的角色,加上沮喪、挫敗的感覺不斷的被現實的挑戰挑起時,民眾戲劇工作坊參與社區媽媽心靈重建的工作,可以說為作者僵持的攝影機位置 找到了另一個出口。於是如同戲劇媽媽透過排戲舒展她們的肢體語言,開始對攝影機產生信任時,作者的攝影機也同時找到創作者的自在和與被攝者的互動空間。這 或許從戲劇成員石岡媽媽的一段話「我現在已經不怕你那一支了,你可以再靠近一點,再靠近一點」得到結論。

  可能因為拍攝期的限制,對於角色內心深處的挖掘較為不足,使的影片的轉折張力稍打折扣。但是這部紀錄片提供了觀眾對於「真實」與「紀錄」本質的思考,並讓 觀眾從作者、被攝者、母職的角色來看影像的功能;同時也告訴了觀眾戲劇工作者參與社區重建工作的具體成效。災難考驗人類,人們從痛苦中發現生命巨大的潛 能,或許這正是本片意義之所在。

  這幾部紀錄片是最近幾年來女性影像作者的亮麗成績,當然還有更多其他優秀的作品值得討論,而不管是從性別的觀點切入討論,或從影像和歷史、紀錄和社會的再 現角度來剖析,她們都經得起藝術標準和社會價值的檢驗,這也是幾年來女性影像工作者努力而卓越的整體表現,更多相繼而來湧現的作品也就更值得我們期待和關 心。

跳舞時代

  最近看了一部很特別的紀錄片:「跳舞時代」。影片主要表現的主題雖然是以那個時代的音樂創作歌仔戲和民間流行歌曲為主,但也呈現了1910年代之後,台灣 流行音樂及社會文化的生活氛圍,藉著音樂歷史家李坤成、製作人馮賢賢、導演簡偉斯、郭珍弟集體努力的結果,綜合了巨細靡遺的史料收集工作和珍貴的唱片音樂 收集,以及相關人物的採訪,加上影像再現的戲劇效果,使得這部影片不論敘事結構、音樂採集、原音重現、影像張力、藝人往事追憶、與歷史真相的還原,都呈現 出傲人的成績,堪稱是近年來最好看的紀錄片之一。

  影片從一張古倫比亞的唱片音樂播放開始,將觀眾導入1920年代的音樂世界。「跳舞時代」是當時作曲家周添旺作曲,李臨秋填詞,歌手純純唱紅的一首流行 歌。影片製作群訪問了目前仍建在的古倫比亞的唱片公司職員、同時期的名歌手愛愛,在日據時代台北文人雅士聚集的波麗露咖啡廳聚會,透過當事人的回憶和歌聲 的詮釋,帶領觀眾進入一場豐盛的音樂之旅。從日本唱片公司來台灣的發展到流行音樂詞曲家的崛起,流行音樂的風靡一時,以及流行音樂和歌仔戲雙棲現象的描 述;本片在流行音樂史的介紹,以及音樂人之間的傳承關係、風流韻事,再加上訪問者和受訪者的超越時空的探訪和心聲樂音的交織呈現,使的這部影片呈現了有如 交響樂般的宏大氣勢,在歷史面的觀照和時代背景的交代,更顯示出編劇上的嚴謹。同時導演及攝影師在捕捉人物的神情風采上,也是獨具慧眼,而且能把那個時代 的韻味重現,另外對談話的重點掌握幽默性對白的捕捉,也使得影片充滿了藝人作曲家真性情之流露。

  寯永優美的旁白,親切的介紹了台語流行歌曲、歌仔戲的各領風騷,同時也介紹了當時到日本學習音樂的作曲家郭芝苑的創作,以及現代推廣台語歌曲的教育工作 者,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非常寶貴的台灣音樂史發展的知識,同時藉著旁白的敘述,也讓人了解到那個時代歌仔戲曾經受到日據時代,乃至國民政府初期無知的詆 毀,而終於長途跋涉,走過從前,存續至今的輝煌成果。

  從幾個音樂人的聚談中,也讓觀眾認識了音樂人前後之傳承,同輩之惺惺相惜,朋友之情誼發展、殖民之心態、戰後之社會變遷,以及情感之執著與矛盾,時代之感傷與理想之未竟之遺憾。還有許多剎那間之神采捕捉,讓人看了分外驚喜,啊!令人詠嘆,何其美妙感人的跳舞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whouse 的頭像
    bwhouse

    黑白屋電影工作室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