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女史  風華再現                                                黃玉珊

 

1999年「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在公視播出,這是由一群台灣女性影像工作者,以集體的力量所創作屬於女性觀點、紀錄女性題材的女性作品。不僅影片系列選 擇呈現的是從殖民時期到戰爭結束後,女性在社會、文化、歷史各個層面的表現是具有開拓者的角色;同時拍攝者以女性群體的身份,共同策劃、編導、製片,將作 品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也是第一次,可以說是繼女性影展1993年在台北發聲,1997女性影像學會成立之後,又一次難忘的歷史性聚集。

當時由作家施叔青、蔡秀女、葉姿麟,以及影像工作者簡偉斯、郭珍弟共同投入策劃製作的紀錄片,選擇了台灣近代史上在社會、政治、文化、藝術、思想上有卓越 表現的女性為拍攝對象,包括:謝雪紅、許世賢、蔡阿信、陳進、楊千鶴、陳秀喜、郭美貞、王執明等。這些從革命實踐家,到行醫濟世的民主鬥士,表現女性書 寫、繪畫才能,愛好科學研究的前輩女性,在現代女性影像工作者的視界和運鏡下,呈現了她們堅韌而豐富的人生面貌。

在「世紀女性.台灣第一」系列作品中,透過謝雪紅的身世和革命志業,人們將瞭解二十年代的社會主義思想和民族自決運動,如何啟發了當時的青年人;同時期到 日本學醫,學成後回台執業的蔡阿信,她在戰爭烽火中以一名女性而在醫學界中闖出一片天,後來又遠赴大陸尋親,幾經思考後決定出國,並以自身的專業知識入加 拿大醫界服務,其曲折的人生際遇同樣引人迴思。許世賢也是當時赴日學醫的台灣傑出女性,由於少年時代曾經有過一趟大陸見聞之旅,加上留學日本期間,受到世 界民主思想、女性思潮的啟蒙,植下日後濟世救民的從政基礎。

在濟世行醫、參與社會運動之外,以記者、畫家、詩人身份顯影的女性角色,讓觀眾進一步了解到當時女性多樣的才情展露。女性雖然在事業工作上有傑出表現,但 在婚姻家庭情感的追求和處理部分,卻是悲喜相參,不其然會遇到的挫折和打壓,也曾經幾度打破天真浪漫的純真響往,而在此時此刻,如何打破世俗的眼光,開創 生活的契機,在面臨困境實做出關鍵性的決定,卻是這些女性共同面臨的艱辛挑戰。

「世紀女性.台灣第一」系列作品的製作和迴響,得到電視公司的支持,也引起更多獨立紀錄片工作者投入人物、歷史、家族記憶形式紀錄片的創作風潮。在製作人 蔡秀女策劃下,由女性影像工作者再度攜手合作,於今年推出的世紀女性二部曲:「世紀女性.台灣風華」,同樣選擇了日據時期到戰爭勝利之後對台灣社會、文 化、教育有卓越貢獻的女性為題材,包括:蔡瑞月、林海音、崔小萍、廖瓊枝、林秋錦、修澤蘭、金玫、詹秀美。這些傑出女性的出身背景各異,但學習成長的環境 則大約可歸類為三方面:一是基於對知識的渴求,對世界的好奇,因此遠渡重洋,到日本、俄國學習專業知識,在學成後歸國服務,這些人都是鳳毛麟角,後來也都 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表現出可貴的開拓精神和務實堅毅的風範。但由於時空社會的限制,在動盪的世局中,不免要經歷戰後離散漂泊的旅程和命運抉擇。

另一方面是抗戰時期即已接受中國和西洋文化的薰陶,在學院奠定札實教育基礎的女性,如在重慶學建築的修澤蘭,在劇校演出時即已嶄露戲劇天份的崔小萍,在上 海渡過童年歲月的林海音,在戰爭結束前後,她們來到台灣,也都在戰後的城市舞台展現了她們驚人的活力與創造力,而終於能在自己的專業崗位耕耘出一片園地。

再另一方面的女性,是在台灣本土成長,由於身世環境家庭的差異,有些是自己在多重語言的轉換下,自學而成為作家、詩人、編織藝術家,有些是經過師徒 教育、社會歷練而成為歌仔戲演員、台語片明星。她們或許因為求學或婚姻中的挫折,或者是深深感受到父權社會的人情冷暖,反而讓她們的藝術表演與創作,和當 時的土地、人民、社會脈動緊密相連,也反映了殖民前後台灣社會民間和統治者之間的角色變遷和意識型態的差異。而此時的藝術創作或傳播,不論音樂、表演、舞 蹈、詩畫,都不約而同的探觸了那個年代底層人民的心聲,也道盡了台灣社會傳統家庭中,婆媳、夫妻、母子、貧富之間的地位階級性別的懸殊和現實狀況。

詩人陳秀喜作品中表現的人物情境,可以說和其生命狀態相映照,也道盡了那個時代女性在家庭和個人志業中的兩難困境。在婚姻和傳統家庭中扮演的母親和妻子角 色,讓她承受不少掙扎和痛苦,而其詩作也沉重婉轉的反映了她的心情,在生命陷於最低潮的時刻,甚至不惜已死來換取自由和解脫。詹秀美的一生也曾經歷失敗的 婚姻,但因為自己對理想的執著,從編舞、編織,到收藏原住民文物,最後成立原住民民俗文物館,可看出其不屈於現實的性格。金玫坎坷出身的童年,為負擔家中 生計,而毅然投入演藝生涯,進入台語片圈後,卻因為不熟悉閩南語而受排斥,但她淬勵奮發,終於成為超人氣的大眾明星。蔡瑞月在白色恐怖時期,從女性藝術家 變成政治受難者的艱辛歷程令人痛心難忘。廖瓊枝和崔小萍,一位是台灣歌仔戲的名伶苦旦,一位是廣播界的閃亮巨星,她們對於藝術情感的體驗和追求,使她們的 演出不論是聲音、或是肢體的表演,都攫取了大量忠實觀眾影迷的心,她們所發展出來的舞台魅力,在那個物質貧乏的年代,令觀眾趨之若狂,她們的表現既撫慰了 大眾浮動的心靈,也治療了自己內心長久壓抑的傷痕。那個時代女性所承受的壓力,有來自傳統社會價值的考驗,有來自階級地位性別的歧視,有來自創作和現實條 件的限制,也有來自政權移轉後的政治壓迫和不安,但是這些洪流中的女性勇敢承受,終於在漫漫長夜的等待中渡過驚濤駭浪,看見黎明的一線曙光。這些女性的奮 鬥和堅持,告訴我們美麗和哀愁、憧憬和失落、其實是一體之兩面,有如波浪之起伏衝刺,要通過一道道嚴格的考驗才能抵達岸邊;女性在蛹化成蝶的過程,乃至於 振翅高飛,如大鵬翱翔於天際,其實需要孤寂面對自己,承受外界無情的打壓,才能完成生命的自我實踐。在了解自己的潛能後,女性的藝術創作可以兼具秀氣和雄 偉的特質。而女性在尋求兩性平等的過程中,往往要兼顧內外兩種角色的扮演,而這通常也是最具挑戰性的工作。詹秀美、陳秀喜從婚姻陰影中走出來,雖然找到自 己的天空,但同時,命運的考驗也接踵而來,我們從她們後來的遭遇看到更多人生的殘酷、現實的煎熬,選擇自由,同時也意味著要付出更多的代價,但是如此的淬 鍊,卻也使她們的生命燃燒出更多的光亮。

另外一些不是走在傳統婚姻道路的藝術家林秋錦、郭美貞,她們選擇音樂做為終生伴侶,最後成為傑出的聲樂家和指揮家,「健康、朋友、自主的經濟」成為支撐她 們理想奮鬥的最大力量。世紀台灣女性中,每位傑出的女性在傳統社會價值觀,父權支配的主導意識下,如果選擇異於傳統的婚姻形式,則必需有超強的意志去對待 社會質詢的眼光。走入婚姻的女性,發覺自己無法適應約定習俗的觀念和價值而選擇出走時,則必然需打破家族中心神話,打開女性沈默禁錮的習慣,將內心澎湃思 想和情感渴望誠實的呈現,才能真正說服別人、感動觀眾。而在人物紀錄片的塑造上,不論是拍攝的影像作者或是被攝的對象,在尋求「真實」及探索女性多元文化 的企圖上,都培養出某種共識。這部份的詮釋和創意,由於女性導演的勇於挖掘核心問題,反映現實狀態,加上自我指涉的紀錄觀點,也讓影片增加更多迴思的空 間。

在「世紀女性」系列作品中,由女導演從女性觀點來敘述她們所處的時代與人物情境,自然能引人內心深處之共鳴。這群攝影機後面的女性導演製片包括:蔡秀女、 簡偉斯、陳麗貴、郭珍弟、陶幼春、周旭薇、陳若非、游青萍、黃玉珊等,她們有些是女性影展的參與者,有些是女性影像學會的成員,也有些是獨立製片工作者, 結合了幕後工作人員的努力,在女性影像的創作上累積了豐富的資歷和經驗,在創意形式的發想、影像語言的掌握、文字編寫上都形成各自獨特的風格。

在這十六部刻劃不同世代、不同專業、不同族群的女性紀錄片,經由影像的張力和女導演群的集體創作和發表,有如一個合唱團,演唱出不同年代的歌聲和心情,而 指揮者和演唱者彼此互相傳遞的眼神,透過紀律嚴格卻又鍾愛鼓勵的魔捧,演出者充沛的真情流露,使得這個大合唱獲得共嗚和迴響。在這些被拍攝的主角身上,我 們看到走在時代前端的政治人物、藝術家、科學家;奉獻畢身精力於教育的聲樂家,舞蹈家;投入廣播新聞事業的時代女性;在大眾娛樂文化中,將傳統戲曲、語言 發揮到極致,而贏得掌聲的表演藝術家,其中有悲情、有抗爭、有執著、有包容、有啜泣、有浪漫,也有衝突,而在攝影機之後的女性作者,觀察入微細膩的娓娓道 出她們曾被埋沒的身影,釋放出壓抑已久的心聲,重新還原被時空、意識形態扭曲的歷史真相,並塑造社會變遷中女性堅強的容顏和身影。雖然今日的社會抗爭、暴 力、族群、性別、階級差異問題,並未因民主政治的演變或科技的神速發展而減少其爭議和不安,然而透過更多女史影像的拍攝,由「女人寫史」到「女人陣線」的 形成,將進一步形成女性影像工作者參與社會改革運動的行動能量,並發展出更有創意的語言形式。

在美學、社會和歷史的挖掘和再現之下,相信「台灣世紀女性顯影展」是一個新世紀藝術創作的開始,而不僅是緬懷式的歷史情懷,鄉愁記憶的再現而己,而是希望 透過如詩、如畫、如歌的情境,透過女性觀點的影像凝視,詩的比喻象徵手法,以空間、時間、藝術的表現反映出這塊土地人民的心聲。這首混聲合唱,能讓聽眾心 靈得到慰藉,讓悲傷遠離,讓勇氣、智慧成為照見生活的明燈,也讓那些湮沒在當前速食文化,混雜表象的媒體自溺下的套餐、跨國資本的後殖民意識所引發的社會 亂象、群族撕裂,再次得到反省、沈澱,迎接更寬容和諧的美麗人生。

(本篇發表於台灣日報副刊 93/5/09,篇名被改為"影像女史.台灣第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