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相對論 鄭文堂 ╳ 黃玉珊 城市與電影的對話 2008年,一部《海角七號》帶起了國片許久不見的熱潮,不管男女老少,甚至將30年未觀影的長輩都拉進了戲院,更將恆春美麗的景致播送至全國民眾面前,讓劇中場景成為熱門觀光景點。 電影,就是有如此的魅力與影響力,一部好的電影不只故事能感動人,電影中的場景與營造出來的氛圍,都將是影迷追尋的目標。近年來,高雄市政府在影視產業上的推廣用心有目共睹,不但有高雄市電影圖書館、各種輔導金及獎勵措施、架設高雄拍片網、成立拍片支援中心等,希望提供電影工作者一個最健全的工作環境,讓台灣電影的榮景再起。不管是電影《對不起,我愛你》、或是電視劇《痞 子英雄》,也將高雄市的美徹底展現在國人面前,把影視產業與城市行銷做更緊密的連結,產生出更大的效益! 本刊這次特別邀請了曾拍攝過《夢幻部落》、《經過》、《眼淚》等作品的高雄電影節主席鄭文堂導演,及代表作品有《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插天山之歌》的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副教授黃玉珊導演,共同為高雄市未來的電影產業發展,提供建言。 |
|
上映通路無虞 培育專業人才 《高雄畫刊》問(以下簡稱問):您覺得台灣電影產業發展,現階段最需要朝向哪方面進步? 鄭文堂答(以下簡稱鄭): 黃玉珊答(以下簡稱黃): 專業分工 充分詮釋在地文化 問:您在創作時,如何兼顧藝術與票房、本土與國際之間的平衡? 鄭:我認為電影是一種很重要的本土文化資材。全世界有那麼多國家在拍電影,好電影也不少,為何還要拍台灣電影?這是因為我們擁有自己的文化詮釋權,電影要保留最真實的土地情感、歷史記憶,這是別的國家電影工作者拍不出來的,我們扎扎實實地在這裡生活、感受著,如果沒有本土,什麼都沒有。這才是台灣電影之所以在國際上能發光發熱的原因,到了國際影展,台灣電影的特色才會出來。 黃:台灣電影從八0年代到現在,都比較是影展的藝術創作路線,如果要兼顧、加強電影的商業性,我想在題材的規劃時,專業的企管行銷人才就必須一起投入,更能兼顧藝術和票房、本土與國際的平衡。例如我在2005年的《南方紀事之浮世光影》,就算是比較兼顧本土與國際的電影,外景幾乎是全台跑透透,在幾個國際影展也都頗受好評。但當時我比較著重在製作上,在發行和行銷宣傳上著墨不多,所以若能在規劃之初就有更多的市場分析,或是在媒體宣傳上有更多專業人才的投入,我想它的後勁會更強! |
|
多元族群融合的工業城市 問:您覺得在高雄市拍電影,相比在台灣其他地方,可以為電影增添什麼不一樣的特色? 鄭:在我看來,高雄市最大的特色是港口和造船拆船事業,工業城的印象很鮮明,過去南部各鄉鎮的外地人跑到高雄去發展的文化,就像台北的圓環或北投,形成了五金街或打鐵街的特殊文化景觀,如果這些東西漸漸消失在歷史中會很可惜。除了拍攝愛河、八五大樓、渡輪、高雄捷運等城市風景之外,更要想辦法將獨一無二的在地特色融入電影中,這才能拍出高雄在地的生命力,而不只是浮光掠影式的美麗景觀。 黃:高雄市的新建築很多,例如世運的成功,留下了有城市興起意象的世運建築物,而愛河橫跨了高雄市的精華地段,這裡陽光充足,還有河海的特殊景觀,也有許多外來的新移民、更有為數不少的勞動人口,是多種族群的融合,是個包容性很強的海洋城市。在高雄市拍片又可連結南部七縣市,比如高高屏、台南、嘉義等景點,讓電影場景的延展性更豐富。此外,高雄市又有一個聞名全台的智冠科技,不妨也可利用來發展真人和動畫結合,別具特色的電影。 利用政府力量 結合更多資源 問:您期待地方政府推展電影產業,可以提供電影創作者怎樣的幫助? 鄭:不可否認,目前高雄市政府在推展電影產業這部分,是走得最快、最積極的,不但有輔導金獎助導演拍電影,像我到高雄拍攝《眼淚》時,住飯店還有補助。若想在高雄市找合適場景,只要透過「高雄市拍片支援中心」就很容易找到。這些都是到高雄拍片的利多,但是這些優勢,其他城市只要有心有錢都辦得到,並非決勝點。我認為企圖心不妨更大一點,可利用地方政府的力量去結合更多國外的資金及資源進來,才能吸引更多的電影工作者到高雄市來拍片。 黃:之前鼓勵電影創作的資源比較集中在台北,但這幾年來可以感受到高雄市政府的企圖心,獎勵或補助措施很多,也提供拍片的環境,讓很多導演到高雄去盡情發揮。我建議可以利用政府的資源及力量,來建置較大的場景或片廠,不能每次只要拍武俠劇就要到大陸去,當地建置才能減少成本,這能鼓勵電影類型的多元化。此外,地方政府不妨也可以在政策上多鼓勵民間企業投入電影產業,例如重要的設備與器材的投資等。台灣的創意是足夠的,而拍攝環境在華人地區也是最自由的,我們應該利用自身優勢去結合更多資源,電影產業才有更好的未來。 |
|
厚實的文化內裡 最有效的城市行銷 問:您覺得利用影視產業做城市行銷時,可以朝哪些方向思考? 鄭:我認為在行銷城市方面,藉著電影或電視劇來讓民眾認識更多面向的高雄市,在這方面高雄市已有非常好的起步,但我擔心的是,如果前進速度慢下來,或是沒有新的方向往前走,非常容易被取代或超越。就像我剛說的,不要只依賴那幾個城市標的或自然景觀,因為電影不是觀光的附屬品,要找出更厚實、更內裡的在地特色,才能把高雄市烙印在更多人心中。 黃:無論是之前的《痞子英雄》或是最近的《不能沒有你》,都可以看到高雄市利用電視劇或電影來行銷城市的成績。《痞子英雄》帶出了一百萬的觀視人次,顛覆了以往民眾眼中的高雄。當導演在拍戲時可將資源好好整合,把企業資源、當地特色產業都一起帶進來,只要影片拍得夠好、觀眾夠多,自然而然就能行銷高雄!但要注意的是,拍的時候千萬不要只想到宣傳效益,要充分強調在地特色,當文化內容愈強,行銷效益也就會愈廣! 在地意涵讓故事精神更飽滿 問:請問假如您要以高雄為場景,用影像來說一個故事,您會選擇什麼題材?為什麼? 鄭:我在高雄完成最新一部電影《眼淚》,預計年底或明年初上映,本片講述一個老刑警和檳榔西施的故事。我將場景設在高雄,是因為這裡有很鮮明的工業城的印象,草根生活的力道比較強,將檳榔西施放在具有粗勇感的工業城裡非常適合,講起粗話也特別順口,是一種自然形成的草根美學。此外,我也選了一個在鐵道旁的老旅社做為電影主景,讓整個在地氣味串連起來。 黃:我正在規劃一個以市民生活、愛情、飲食主題有關的電影,拍攝場景將不會只在一個城市,我想把台灣有特色的部分帶進來,目前預計可能會選在高雄、台中為主場景拍攝,我現在也積極在勘景,例如高雄美術館周邊景致,將來都可能納入我下一部電影的拍攝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