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黃玉珊
前言
從七十年代起,歐美的女性電影開始與女性思潮結合,成為婦女運動的重要媒介。 台灣自呂秀蓮女士從美國回來後,在台灣提倡新女性主義,開啟了女權運動的一扇門。八十年代以後,女權運動受到政治情勢影響,改以知識傳播的形式代替社會運動的抗爭。這段時期的婦運比較著重在都會的知識份子圈中傳播,女性電影的創作到了八十年代中旬終於露出曙光。
八十年代是台灣新電影風起雲湧的年代,不少鄉土文學作品以及女性作家的作品陸續改編成電影,鄉土文學改編成的電影中又有不少是以刻劃女性的堅毅角色而成功躍出銀幕;但女性導演在此階段表現機會並不多。直到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台灣的女性導演和女性電影在作者、類型、風格上才比較多元化,質量上也有明顯的提升。而從九十年代中期迄今,不少女性導演透過不同類型影像作品的詮釋,呈現了一種共同的觀察與生命經驗,也就是當代華人遷徙、移動和離散的經驗,而此種經驗表現在前輩和當代華人女性藝文創作者身上和作品中又特別顯著,甚至成為影響其創作內容的關鍵元素。此現象和近代的社會政經環境的變化有著密切關係,而這些元素也成為這些女性藝文創作者生命史的一部分。
本文擬從九十年代以後,台灣女性電影中的離散經驗為主要內容,並從個人和同年代幾位女性導演的作品出發,探討近代女性電影中的女性身影和遷徙、移動、和離散的經驗,從作品內容、創作思維、影像風格,和影響層面去分析,期望能從創作、電影史、觀眾,和評論的基礎上詮釋;從主流電影工業和獨立製片發展的關係中,梳理出台灣女性電影的特質和在電影史上所展現的意義,並嘗試從美學風格的建立上去探討幾位台灣女性電影作者的語言和呈現,做為階段性的整理和論述。
新電影時期女性電影的萌芽
八十年代是台灣新電影風起雲湧的年代,在此之前則經歷了一段風雨飄搖的歲月。從充滿虛無、不安、壓抑的七十年代,到保釣運動、石油危機一連串的國際風波演變,台灣電影充滿逃避現實世界的心態 ,從而走向軍教片和文藝愛情的製片路線, 電影製作也離民間社會愈來愈遠。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電影界出現了短暫的「鄉土寫實」潮流,如李行導演的「汪洋中的一條船」(He Never Gives Up)、「小城故事」(Story of A Small Town)、「原鄉人」(My Native Land),以及新電影之前的學生電影和其他新類型的文藝片,如林清介導演、王菊金導演、屠忠訓導演、陳耀圻導演的電影等,在題材、影像語言、音樂、配音的運用上各有特色,但女性角色的刻劃並不是其中重點。
進入八十年代後,不少鄉土文學作品以及女性作家的作品陸續改編成電影,鄉土文學改編成的電影中又有不少是以刻劃女性的堅毅角色而成功躍出銀幕;而女性的成長更成為一個顯著而自覺的命題;而且由此延伸,女性更扮演了回溯台灣歷史發展的角色。
原著劇本包括楊德昌的「海灘的一天」(That Day on the Beach),以鄉土文學改編的如黃春明的「看海的日子」(王童導)(A Flower in the Raining Night,Directed by Wang Tung)、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張美君導)(Oxcart Filled with Dowery)、王拓的「金水嬸」(林清介導)等人的小說,以及女作家作品改編或參與的作品,如李昂的「殺夫」(The Women of Wrath)(曾壯祥導),廖輝英的「油蔴菜籽」(Ah- Fei)(萬仁導),蕭颯的「霞飛之家」(電影片名「我這樣過了一生」,張毅導)(Kui-Mei, A Women)、張愛玲的「怨女」(Rouge of the North)(但漢章導),蕭麗紅的「桂花巷」(Osmanthus Alley)(陳坤厚導)、朱天文的「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侯孝賢導)等;除了這些本土題材改編的小說以外,還有白先勇的「玉卿嫂」(Madam Yu-Ching, Jade Love)(張毅導)、「金大班的最後一夜」(The Last Night of Madam China)(白景瑞導)等,都是深刻探討人性的影片,也同樣生動的呈現了女性情慾與情感的世界。在這波以刻畫社會各階層女性心聲為主的電影中,女性開始被賦予不同的面貌,可以自主婚姻、可以有情慾的需求、也可以反抗男性的威權宰制。
八十年代中期成長的女性電影
雖然新電影後來在國際打出了知名度,但是台灣電影給予女性創作者獨立製片的空間並不多。[1]新電影發展到後期,才漸漸有女導演策劃、拍攝的作品出現,八十年代初期參與導演和製片工作的為張艾嘉和王小棣,張艾嘉先以演員之姿在電影圈立足,後來參與電視台「十一個女人」企劃和監製工作, 其後又執導新藝城影片「最愛」而受到影壇矚目。新電影時期另一位嶄露頭角的女導演為王小棣,她為湯臣公司策劃的「黃色故事」(The Game They Call Sex),邀請了張艾嘉、金國釗執導,是一部關於女性自覺的影片,探討的是女性成長的心路歷程與婚姻的反思和情慾的啟蒙。八十年代後期中影培養了第二波新浪潮導演,筆者有機會執導汪笨湖小說「落山風」(Autumn Tempest)改編的電影,這部影片觸及傳宗接代、女大男小、婚外情等社會禁忌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