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女性台灣風華:

凝固的音樂建築師修澤蘭 

內容簡介

修澤蘭於一九二五年生於浙江,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系.一九四九年隨政府來台後,擔任聯勤工程處的副工程師.曾經先後設計陽明山革命實踐硏究院圖書館.講堂,以及一些學校工程如:宜蘭女中.中山女高等大禮堂,和救國團在金山等處的活動中心.後來,在當時敎育部長張其昀的推薦下,她接下中山樓的設計工程,至此,她的事業生涯被推至頂峰.修澤蘭以其突出的建築表現與新觀念,成就了自己的天地.在蔣家執政的年代,修澤蘭曾是叱吒風雲的人物,近年雖淡出建築界,然其以水泥當鑄鐵的建築風格,仍廣受業界肯定. 

導演:黃玉珊

監製:蔡秀女

出版:女視界製作公司

發行:公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02)2630-2000 

獎項: 金鐘獎人文社會類得獎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講座─回望當代,看見她者
(轉貼自女性影像學會/ 女書店活動訊息)

9堂紮實的理論課程、10部精采的女性電影,
期待妳/你的加入,
一起看見妳的、我的、她的、她們的Herstory,
共同寫下我們的女性主義進‧化‧論!


精采課程大綱
A.理論大補帖

課程時間:7/1~8/26,每週四下午2:00~5:00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隱藏日記本】和【烏山頭之愛】

不久前在台中萬代福看了一部很好看的法國電影【隱藏日記本】,影片中三代母女的選角和表現令人動容,凱塞琳丹尼芙依舊是我心目中完美的演技派演員。飾演她的美麗母親話雖不多,但眼神和表情很難讓人不動心,至於第三代的孫女,雖燃不是清秀或美艷型,但演出十分稱職,除了自己面臨的身心壓力和狀況之外,由於她無意間闖入祖母露易莎私密的空間: 廚房不為人注意的角落,也讓一樁潛藏的往事得以曝露出來。編劇和導演對於劇情的抽絲剝繭、佐以精簡的對白、時空交錯的剪接,和最後簡潔的推論,更見本片的隱涵的深沈力量和對於女性無言消失的真相探索後所呈現的震憾!

 去年在這裏同樣看了一部彼德。布魯克很好的電影【摩訶波羅多】,對於影片中印度王國權力更迭的曲折歷史和人性複雜細膩的刻劃,融合了劇場和史詩的魔幻風格,更呈現在編劇洞悉人性和歷史背景後,對於「英雄」、「宿命」、「禁忌」、「超越」等議題的捕捉,幾部彼德。布魯克電影的放映,讓人重溫在戲院看電影的感動和喜悅! 

昨天在南藝音像大樓旁邊的露天劇場看了關於八田與一故事改編的劇場演出:

【烏山頭之愛】,敘述日本年輕工程師八田與一和台灣人共同建造的烏山頭水庫的堅辛過程,對於日本在台灣的殖民過程,以及日本、台灣、希拉雅文化的交流,透過人物之間的對話,再次見證了好的劇本和內容,可以打動週圍冷漠的環境和觀眾匆忙的心,男女主角的演出十分亮眼,雖然有些演員因缺乏演出經驗不足略顯生澀,技術部份仍有改進的空間,但南藝的第一個劇團「斑芝花劇團」的初次演出,特別是年輕演員用平常不太熟練的台語表達對地方的情感,傳達那個時代的氛圍,有此成績仍屬難得。推動劇團後面的人,後面支持的機構和力量,包括地方民眾、戲劇總監、製片、編劇、導演、演員、技術和藝術人員都很努力,且不分族群、南北、階層, 觀眾有機會回到那個有點遙遠但又不陌生的時空, 令人感到烏山頭的水,的確是靈感和行動之源,希望看到更多內容紮實的戲劇作品和優秀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出現。

---Yushan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Women’s Talk:查某人作伙來看電影
日期:2010/4/10至2010/6/26共12周。
每周六,女讀影會與你相見。

招募對象:不限男女,廣邀各界關懷女性與性別議題的婦女和
一般民眾共同來參與。女書店場次限額30名。牯嶺街小劇場及
大同社區大學場次限額50名。座位有限,額滿為止。

費用:本活動採事前報名,要參加讀影會的好朋友們,現場須
繳交50元茶點費。凡為女性影像學會會員免費入場。

下載報名表

傳真報名:02-2552-9728 
電子信箱報名:register.film@gmail.com

女讀影會仔細搜:12週課程時程表   

週數 周六 時間 主題 & 影片 與談人 地點
第1周 4/10 19:00~
21:00
【作伙玩藝術】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年台灣劇情片新銳女導演研究」研討會

時間:2010年四月九日(週五)上午十時至下午四時
地點:世新大學舍我樓十二樓會議室(台北市木柵路一段十七巷一號)
主辦單位: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 協辦單位:世新大學電影放映社

議 程
場次                    時間                    論文發表/評論

開幕式          10:00-10:10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主任蔡美瑛 致詞

第一場發表會 10:10-11:20             發表人:劉永晧(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
                                                    論  文 :謊言的家—分析陳芯宜的《我叫阿銘啦》
                                                    發表人:陳明珠(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助理教授)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y 黃玉珊                                                                                                                   

前言

     從七十年代起,歐美的女性電影開始與女性思潮結合,成為婦女運動的重要媒介。 台灣自呂秀蓮女士從美國回來後,在台灣提倡新女性主義,開啟了女權運動的一扇門。八十年代以後,女權運動受到政治情勢影響,改以知識傳播的形式代替社會運動的抗爭。這段時期的婦運比較著重在都會的知識份子圈中傳播,女性電影的創作到了八十年代中旬終於露出曙光。

八十年代是台灣新電影風起雲湧的年代,不少鄉土文學作品以及女性作家的作品陸續改編成電影,鄉土文學改編成的電影中又有不少是以刻劃女性的堅毅角色而成功躍出銀幕;但女性導演在此階段表現機會並不多。直到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台灣的女性導演和女性電影在作者、類型、風格上才比較多元化,質量上也有明顯的提升。而從九十年代中期迄今,不少女性導演透過不同類型影像作品的詮釋,呈現了一種共同的觀察與生命經驗,也就是當代華人遷徙、移動和離散的經驗,而此種經驗表現在前輩和當代華人女性藝文創作者身上和作品中又特別顯著,甚至成為影響其創作內容的關鍵元素。此現象和近代的社會政經環境的變化有著密切關係,而這些元素也成為這些女性藝文創作者生命史的一部分。

  本文擬從九十年代以後,台灣女性電影中的離散經驗為主要內容,並從個人和同年代幾位女性導演的作品出發,探討近代女性電影中的女性身影和遷徙、移動、和離散的經驗,從作品內容、創作思維、影像風格,和影響層面去分析,期望能從創作、電影史、觀眾,和評論的基礎上詮釋;從主流電影工業和獨立製片發展的關係中,梳理出台灣女性電影的特質和在電影史上所展現的意義,並嘗試從美學風格的建立上去探討幾位台灣女性電影作者的語言和呈現,做為階段性的整理和論述。 

新電影時期女性電影的萌芽

八十年代是台灣新電影風起雲湧的年代,在此之前則經歷了一段風雨飄搖的歲月。從充滿虛無、不安、壓抑的七十年代,到保釣運動、石油危機一連串的國際風波演變,台灣電影充滿逃避現實世界的心態 ,從而走向軍教片和文藝愛情的製片路線, 電影製作也離民間社會愈來愈遠。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電影界出現了短暫的「鄉土寫實」潮流,如李行導演的「汪洋中的一條船」(He Never Gives Up)、「小城故事」(Story of A Small Town)、「原鄉人」(My Native Land),以及新電影之前的學生電影和其他新類型的文藝片,如林清介導演、王菊金導演、屠忠訓導演、陳耀圻導演的電影等,在題材、影像語言、音樂、配音的運用上各有特色,但女性角色的刻劃並不是其中重點。

進入八十年代後,不少鄉土文學作品以及女性作家的作品陸續改編成電影,鄉土文學改編成的電影中又有不少是以刻劃女性的堅毅角色而成功躍出銀幕;而女性的成長更成為一個顯著而自覺的命題;而且由此延伸,女性更扮演了回溯台灣歷史發展的角色。

     原著劇本包括楊德昌的「海灘的一天」(That Day on the Beach),以鄉土文學改編的如黃春明的「看海的日子」(王童導)(A Flower in the Raining Night,Directed by Wang Tung)、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張美君導)(Oxcart Filled with Dowery)、王拓的「金水嬸」(林清介導)等人的小說,以及女作家作品改編或參與的作品,如李昂的「殺夫」(The Women of Wrath)(曾壯祥導),廖輝英的「油蔴菜籽」(Ah- Fei)(萬仁導),蕭颯的「霞飛之家」(電影片名「我這樣過了一生」,張毅導)(Kui-Mei, A Women)張愛玲的「怨女」(Rouge of the North)(但漢章導),蕭麗紅的「桂花巷」(Osmanthus Alley)(陳坤厚導)、朱天文的「風櫃來的人」(The Boys from Fengkuei)(侯孝賢導)等;除了這些本土題材改編的小說以外,還有白先勇的「玉卿嫂」(Madam Yu-Ching, Jade Love)(張毅導)、「金大班的最後一夜」(The Last Night of Madam China)(白景瑞導)等,都是深刻探討人性的影片,也同樣生動的呈現了女性情慾與情感的世界。在這波以刻畫社會各階層女性心聲為主的電影中,女性開始被賦予不同的面貌,可以自主婚姻、可以有情慾的需求、也可以反抗男性的威權宰制。

八十年代中期成長的女性電影

    雖然新電影後來在國際打出了知名度,但是台灣電影給予女性創作者獨立製片的空間並不多。[1]新電影發展到後期,才漸漸有女導演策劃、拍攝的作品出現,八十年代初期參與導演和製片工作的為張艾嘉和王小棣,張艾嘉先以演員之姿在電影圈立足,後來參與電視台「十一個女人」企劃和監製工作, 其後又執導新藝城影片「最愛」而受到影壇矚目。新電影時期另一位嶄露頭角的女導演為王小棣,她為湯臣公司策劃的「黃色故事」(The Game They Call Sex)邀請了張艾嘉、金國釗執導,是一部關於女性自覺的影片,探討的是女性成長的心路歷程與婚姻的反思和情慾的啟蒙。八十年代後期中影培養了第二波新浪潮導演,筆者有機會執導汪笨湖小說「落山風」(Autumn Tempest)改編的電影,這部影片觸及傳宗接代、女大男小、婚外情等社會禁忌的主題。 

bwhous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